近日,蔚來汽車因部分ES8車型電池包存在熱失控風險,啟動造車新勢力中的首次大規模召回,引發行業廣泛關注。此次事件中,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被推至風口浪尖,雙方責任歸屬成為爭議焦點。
召回事件源于多起車輛自燃事故調查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指出,搭載寧德時代提供的某批次電池模組的蔚來ES8,在極端條件下可能發生短路,導致電池包熱失控。蔚來隨即宣布免費更換受影響車輛的電池包,并承諾優化電池管理系統。
責任劃分并非涇渭分明。寧德時代聲明其電池模組符合出廠標準,矛頭指向蔚來的電池包封裝設計和溫控系統邏輯;蔚來則強調模組品控為根本問題。業內人士分析,這種‘扯皮’現象暴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協作漏洞——整車廠與供應商在技術標準對接、數據共享等方面的協同不足,如同難以根治的‘牛皮癬’,反復發作。
更深層來看,此次召回折射出行業高速發展期的共性挑戰:一方面,車企為搶占市場縮短研發周期,對供應鏈驗證可能流于形式;另一方面,核心零部件技術迭代迅猛,安全標準未能同步完善。值得注意的是,蔚來在召回后火速推出‘電池租用服務’,試圖將危機轉化為商業模式創新契機,但用戶信任重建仍需時日。
此次事件為所有造車新勢力敲響警鐘:當行業從‘講故事’進入‘拼硬功’階段,安全紅線與責任共擔機制才是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門。無論是整車廠還是供應商,都需摒棄短期利益博弈,建立全鏈條質量追溯體系,否則‘牛皮癬’式的安全隱患將持續困擾行業前行。